著名籃球評論員楊毅在個人節目中爆料中國男籃歸化球員李凱爾的內幕,他表示再用還得給錢,李凱爾不會再給中國男籃打球。至于今年的亞洲杯,李凱爾不會出戰比賽,歸化球員也會因為時間緊迫而沒有。
楊毅透露,李凱爾歸化費用并非由籃協直接承擔,而是通過一家CBA俱樂部背后的國企出資。該企業支付高額費用完成歸化程序,但合同僅針對2023年男籃世界杯一屆賽事。若中國男籃想繼續使用李凱爾,需重新談判并支付費用,可無論從錢上還是從打球兒特點上,楊毅不覺得李凱爾將來還會給中國隊打比賽。
根據楊毅給出的描述,李凱爾的歸化操作本質是“一次性買賣”,該國企支付的費用“數額巨大”,且合同未包含長期合作條款。這意味著,2023年世界杯后,李凱爾與中國男籃的合作關系已自動終止,未來是否續約完全取決于雙方新談判結果;楊毅還進一步指出,李凱爾不會出戰2025年8月的男籃亞洲杯。
而李凱爾本人及團隊也沒有對參賽這個事情給出回應,或許是涉及“合同到期未續約”了,中國籃協尚未對此事公開回應。
這種操作方式在體育界并非孤例,在筆者看來,這事兒從頭到尾都透著——花錢辦事,但賬得算明白。
籃協自己不出錢,讓俱樂部背后的國企掏腰包,既規避了財政風險,又完成了歸化KPI。可問題是,國企的錢難道是大風刮來的?說白了還是老百姓的錢,可持續性并不高。更絕的是合同條款,簽一屆給一屆的錢,李凱爾團隊也不傻,人家打NBA是年薪接近千萬美刀的主,憑什么給中國男籃當“義務勞動”?
楊毅提到關鍵點,李凱爾是“體系球員”,需要強隊托底才能發揮。只有隊友越強,他才能變得越強,指望他成為影響比賽走勢的大核心,那也太難了。可中國男籃啥水平?亞洲都算不上霸主,指望他當救世主?日本有八村塁+渡邊+河村勇輝,咱們還抱著“有總比沒有強”的念頭,這不典型的“差生文具多”嗎?
最幽默的是楊毅那句“頂不上他要的這個錢”,這或許才是李凱爾不會為中國男籃打比賽的原因;國企砸錢圖啥?名?利?還是領導政績?真不如把這錢砸青訓上,十年后說不定能出倆本土李凱爾。
李凱爾團隊估計也懵了,本以為能開拓中國市場,結果發現是“單次付費體驗卡”。人家不續約太正常了。換你你會怎么選?在NBA拿大合同+商業代言,還是來中國男籃打“義務工”?
說到底,這事兒暴露了中國籃球總想著走捷徑,卻不肯彎腰種樹。歸化球員不是不行,但得搞明白——你是要請個“外教”來帶隊伍,還是買個“奢侈品”撐場面?現在看來,咱們選了后者,這也是楊毅老師認為李凱爾的發揮頂不上他要的這個錢的原因了。